國之實業,江南伊始|近代中國實業中的張謇與劉坤一
-上輯-
江南,襟江帶海,交通便捷,
是近代最早興辦實業的區域。
張謇、盛宣懷、朱其昂等在歷史上赫赫有名,
江南制造總局、江南造幣廠、大生紗廠、金陵機器制造局……
聲名遠揚的國之實業,在戰火與動亂中成長,
這是先驅者的雄壯命運,
在歷史深處,擎著微弱卻不滅的火把,
照亮了中國近現代工業來時的路。

“張謇: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!
——習近平
承“張謇精神”,懷赤子之心
2020年11月12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南通博物苑參觀張謇生平展陳時指出:企業家要有奮發自強的實干精神。張謇一生以實業為事業主體,一生共創辦了20多個“中國第一”!案挥兄^大業,日新之謂盛德!辫b往事,知來者。傳承“張謇精神”,不僅要借鑒他的成功哲學,更應時刻將國家裝在心中,將社會責任扛在肩上。
新時代的民營企業家要做創新發展的探索者、組織者、引領者,努力把企業打造成為強大的創新主體。為國擔當為民造福、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家,才能真正得到社會認可,才是符合新時代要求的企業家。(摘自揚子晚報 2020年11月23日)

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,“不論經濟發展到什么時候,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、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!蓖高^歷史維度我們能看到,強國須振興實業,這也是100多年前張謇等一大批民族實業先驅者的不懈追求。
“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,不愿居八命九命可恥之官!
張謇:棄功名,興紗廠
張謇,我國近代著名的企業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1853年出生于江蘇通州(今南通)海門常樂鎮,祖上幾代都是以農商為生。為了改變家庭命運,張謇從小被送入私塾學習,父親希望他走出一條由讀書進入仕途的道路。1894年,41歲的張謇終于高中狀元,被授予翰林院修撰。

張謇 (清末民初實業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)
字:季直 號:嗇庵
面對落后就要挨打的現實,張謇認為,只有發展民族工業,才能抵制帝國主義的侵略、抵制外國資本的侵入。中國士大夫一向恥于經商,“狀元辦廠”在當時更是新鮮事。但張謇毅然放棄功名仕途,回到家鄉創辦了大生紗廠。他這樣表明心志:“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,不愿居八命九命可恥之官!

光緒二十四年(1898年),大生紗廠正式在通州城西的唐家閘陶朱壩破土動工,次年大生紗廠建成投產。根據《周易 》“天地之大德曰生”,取名為“大生紗廠”。光緒二十五年(1899年)3月11日試爐,3月25日試引擎,3月29日試車,到1899年5月23日,正式開車紡紗,并制訂“廠約”。全廠共有40800錠,占了全國紗錠總數的11.9%。
“竊謂圖強必先圖富,而圖富較圖強為尤難,未富則雖強亦難持久!
劉坤一:并肩而行的知者與行者
劉坤一,晚清軍事家、政治家、湘軍宿將。其才能魄力,絲毫不遜張之洞,正是因為他的存在,才使得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,飽受十多年兵燹之災的膏腴之地,在短短數年恢復生機,經濟、文化走向復蘇,以上海、南京為中心的兩江(江蘇、江西、安徽)地區很快成為全國經濟發展和洋務運動的龍頭,恢復了清廷賦稅重要來源地的地位。

劉坤一(清朝后期軍事家、政治家)
字:峴莊 謚號:忠誠
時任江南總督劉坤一,以“因制錢缺乏,不敷周轉,洋元行銷,利權外益”為由,上奏朝廷,獲準在江南設局鑄造銀元,遂撥款向英國和德國購置造幣設備,在南京西水關內云臺閘南岸,設“江南鑄造銀元制錢總局”,于光緒23年(1897年)10月竣工。東廠制作銀元,開工稍早,西廠專造制錢幣,光緒23年(1897年)12月25日正式開制,1898年(戊戌年)批量鑄錢,所鑄1元銀幣占全國的68.9%。在菱角市存在的32年里,共生產銀元5.41億枚,是大清國庫的三分之一,更是當時鑄幣產業的世界第一大廠!

張謇和劉坤一,晚清中國,兩個燃燒的靈魂,他們對時代、民族賦予自己的目標和重任同樣的明確。為此,他們并肩作戰,劉坤一以國事為重,矚目東南及華夏全局,步履維艱,舉足輕重;張謇放眼將來,視實業為民族浴火重生之至要,寸寸為度,銳意求進。
呂端大事不糊涂,東南半壁,五年之間,太保幸在。
諸葛一生唯謹慎,咸同兩朝,眾賢之后,新寧有光。
——張謇在劉坤一去世,寫給他的挽聯
“立約為憑,以期彼此相安。尊處情形相同,計已布置周密,此外有無方略,尚祈電示為荷!薄獎⒗ひ恢码娎铠櫿
“東南互!保悍浅V畷r,非常應對之策
1901年5月,局勢瞬息萬變。五月中旬,京津形勢惡化,電報中斷,滬寧一帶,謠言蜂起,商人與教民聞變遷避內地,列強軍艦集結黃浦江上,聲言隨時采取軍事行動保護僑民。5月24日上午九時,德國公使克林德在北京崇文門大街被殺;下午四時,董福祥部甘軍與義和團圍攻北京東交民巷使館和西什庫教堂;當晚,奧國使館被攻破。

25日,清廷下詔向各國宣戰,局面一發不可收拾。為了保全四十年洋務運動之成果,劉坤一與張謇等東南主要士紳的建議迅速達成一致,基于他們對局勢發展及取舍得失上有同樣清醒的認識,劉坤一當局不亂,一錘定音,奠定局面。

在甲午戰爭爆發之時,劉坤一則認為"宜戰不宜和",更在當時,提出了與日本“持久戰”的論述。他分析了"倭奴遠道來寇,主客之形,彼勞我逸"的形勢,指出"在我止須堅忍苦戰,否則高壘深溝,嚴為守御,倭寇懸師遠斗,何能久留……持久二字,實為現在制倭要著"。
“謁新寧(劉坤一),相見大歡,拱手稱謝!
——張謇記
大生紗廠,助力實業之光
中國民營紡織業之勃起,正是劉坤一出任兩江總督前后。張謇募資創建大生紗廠之始,曾得到劉坤一和張之洞二人多方支持。光緒二十二年(1896年),張之洞奏派張謇、陸潤庠、丁立瀛分別在通州、蘇州和鎮江設立商務局,張謇與陸潤庠還分別在南通和蘇州籌資創辦大生紗廠與蘇綸紗廠。 大生紗廠原定商辦,張謇開始時通過官招商辦、官商合辦集股籌款無果。張謇無可奈何,求助于劉坤一,后來大生紗廠在南通唐家閘動工興建,劉坤一十分欣喜。

張謇日記中有一段生動翔實之實錄,可以說明二人于振興民商之同心而同德:1898年9月20日,謁新寧(劉坤一),相見大歡,拱手稱謝。對曰:“紗好,地也;氣轉,天也;人無,與焉!毙聦幵唬骸笆墙韵壬!睆堅唬骸稗k事皆董事及各執事,謇無功!眲⒃唬骸安痪庸,苦則能吃焉!睆堅唬骸翱嗍亲约阂缘,亦無所怨!眲⒃唬骸暗艹,折本亦無妨!睆堅唬骸安怀蓜t已,成則無折本之理!
一段對話,劉坤一對張謇舍身喂虎精神之贊揚,對張謇及振興民商之信任支持,張謇對民生大業之獻身自白和必勝信念,可謂盡在其中。
“中學宜兼西學以育人才”
——劉坤一《遵議廷臣條陳時務折》
攜張興學,從師范學堂入手
劉坤一十分欣賞和欽佩張謇,乃委令張謇將原有鐘山、尊經、惜陰、文正、鳳池、奎光六書院改建為府縣各學堂,又飭令轄內省府縣官員即按京師大學堂章程速建各地學堂。其雷厲風行,治教育有刻不容緩之心。

光緒二十八年(1902年)5月,劉坤一邀集張謇、繆荃孫、徐乃昌、羅振玉等共商興辦學堂大事,在師范教育先行上達成共識:興學之困難是師資匱乏和資金短絀,若開辦高等師范學堂,不僅可為各級學堂培育師資,更可比辦高等學堂經費減省一半。
在江督任上,劉坤一先后支持盛宣懷創辦南洋公學,支持經元善創辦女學公塾,又以在原儲才學堂為基礎創建江南高等學堂,建立江寧農務學堂,復將廣方言館和炮教練營擴為工藝學堂,在江南陸師學堂內開創性地增設鐵路礦務學堂,將東南教育積極引向近代化。